欢迎关注
更多

欢迎关注

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首页 >> 协会刊物 >>会员观点 >> 安迅思:烯烃原料轻质化势在必行
详细内容

安迅思:烯烃原料轻质化势在必行

由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在过去几个月内波澜不断。初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随后几轮谈判后止戈休战,但好景不长,美方突然变卦,单方面宣布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加征关税,并于6月15日正式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强硬反击,随即公布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征收相同比例关税,中美贸易战火重燃。

如今中美双方的博弈再度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两国相互抛出的砝码来看,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剑指“中国制造2025” 相关的中国高新技术行业,而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美国传统优势行业,同时中国也拟将对美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纳入下一步加征关税清单,实施时间待定。

中国瞄准美国化工和能源产品并不意外,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其能源结构由进口向出口转变,而在此前的几轮磋商中,扩大能源出口是美国的重要诉求之一,可以预期的是,若双方在激烈交锋后重回谈判桌,促进能源合作将是中方的重要筹码。

假如深化能源双边贸易,美国乙烷、液化气这类轻质裂解原料将在首选行列。事实上,中国是乙烯、丙烯的净进口国,最大下游聚烯烃市场在未来仍有明显需求缺口,烯烃原料轻质化势在必行,而中美双方加强合作将共筑双赢局面。

一、助力中国裂解原料轻质化 烯烃自给率提升

据安迅思统计,2017年,中国乙烯国产供应近2150万吨,当量消费量近4000万吨。2014年以来的低油价促使一体化裂解制乙烯投资热潮回归,尽管2020年前已立项的常规工艺年产能(石脑油裂解、CTO和MTO)超过1350万吨,但预计仍将供不应求。

轻质原料裂解并非新工艺,但北美轻质原料过剩趋势为这一工艺在中国大力发展提供机会。以2017年11月南山集团与美国乙烷公司签署首单乙烷进口协议为起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十余家企业规划轻质原料制烯烃项目,累计乙烯产能达到1475万吨/年,对原料乙烷需求量累计约为1850万吨/年。据安迅思了解,规划中的项目还远不止这些,仍有多套项目在等待发改委审批中。

image.png

暂且不论各工艺的成本竞争性如何,从已规划项目来看,生产商背景多为民营企业;且除浙江卫星外,其他鲜有炼化及烯烃行业经验。截至目前,此类项目中仅新浦化学轻烃多进料装置明确规划将于2020年投产且已开建,其他项目仍多处于与美方企业签订原料供应框架协议或前期准备阶段,暂无后续实质性进展。

那么,若未来中美加强合作则加大了这些项目落实的可能性,比如出台原料进口关税减免政策,将帮助其提高成本优势,另外还可能在两国进出口终端、乙烷短驳及存储、乙烷运输船及码头等相关配套的建设上有政策倾斜。如此将使得中国乙烯市场供应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虽长期仍将保持供小于求局面,但阶段性或出现过剩。乙烯一体化配套项目的特点将使得供应压力更多转嫁于乙烯下游产品,同时因乙烷裂解装置联产品减少,若下游产品效益不佳,或降低配套下游开工率转而出售乙烯单体。

丙烷是中美双方可考虑合作的另一重要原料。丙烷脱氢(PDH)是国内生产丙烯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原料多依赖进口,其中美国货源占据中国2017年丙烷进口总量的25%。2017年PDH工艺产能在中国丙烯总产能的占比达16%;同时,在全球PDH产能中,中国占比达40%。

原料轻质化对丙烯的影响更为复杂。联产裂解装置的原料轻质化意味着丙烯单产将骤降,乙烷裂解装置所产乙烯比例高于75%而同时产出少于5%的丙烯,因出率过低多数企业可能直接将丙烯作为原料气回炉处理。而这意味着即便大量乙烷装置投产,对提高丙烯供应仍收效甚微,在终端需求驱动下,无疑为潜在的PDH新项目提高了投产的机会。

据安迅思跟踪,中国多套PDH新项目处于半搁置状态,若中美双方确定支持丙烷合作,其投产可能性也将提高。

目前国内丙烯表需达到3100万吨/年,自给率约90%,预计至2025年下游需求将超过4700万吨/年。已知规划新项目丙烯产能逾1400万吨/年,尚有少量供应缺口。若这些PDH项目均投产,则将明显提高中国的丙烯自给程度,同时PDH产能占比跃升至25%,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由此可能导致丙烯各生产工艺间竞争加剧,其中经济性相对不足的甲醇制烯烃(MTO)生存空间或进一步被挤占;同时,将有丙烯阶段性出口。

基于上述所提及的半搁置状态的PDH项目情况,下图给出了这些产能投放前后中国丙烯未来供应的增长预期(暂不考虑各工艺经济性对比所导致的变化)。若中美双方加强合作,2025年丙烯总产能和PDH产能或均能进一步提高。

image.png

image.png

二、化解美国供给过剩难题 中国是最优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乙烷生产企业频频对中国买家伸出橄榄枝,归根结底在于北美页岩气革命推动其乙烷、丙烷产出大幅增长而出现过剩。未来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出口是必然选择。对美国而言,中国是其解决乙烷、丙烷过剩问题的最优选择。

原料轻质化不是中国的独有趋势,欧洲、东南亚等地均有石脑油裂解装置改建现象。2013-2014年,以英力士为代表,欧洲已有多套裂解装置改为乙烷进料;印度Reliance也已增加乙烷裂解装置,但这还不足以解决北美乙烷过剩问题。

image.png

三、若合作升级 部分行业双边贸易或破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十余年中,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在摩擦中前进,如美国对中国轮胎、钢铁双反,中国对美国不少化工品实施反倾销等,政治壁垒较大程度限制了两国化工贸易发展。安迅思认为,若未来中美握手言和,且合作有望进一步升级的话,双方或可能对一些已经在执行或在调查过程中的贸易政策调整,降低税率甚至是取消,未来到期的一些贸易壁垒也可能出现松动。无论是针对终端产品的政策,亦或是直接针对化工品本身的政策,任何变化最终都将反映在化工产品的供需基本面上。

中美贸易战的起点是美国希望缩小双方贸易逆差,同时阻碍中国正在萌芽的高端产业发展。安迅思认为,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对于美国来说无足轻重,不排除让渡这部分市场出来,以向中国释放善意的可能性。轮胎就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反复对中国轮胎树立贸易壁垒,从2009年针对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的特保案,到2014年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的反补贴反倾销(“双反”)政策,2018年完成第一次行政复审终裁认定结果,包括其后中国胜出的卡客车轮胎的“双反”政策。对中国轮胎一度造成致命的打击。但在政策施行期间,其他国家的低价轮胎挤占了部分原属于中国的市场份额,这些政策并没有实质性地保护到美国本土轮胎产业,并增加当地就业。如果美国对中国的乘用车胎“双反”政策真的出现松动,将利好中国的橡胶产业,可能可以给目前羸弱的橡胶市场一点希望。

中美经贸关系既高度互补又互相依存,两国贸易战不仅将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唯有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中美之间保持良好合作不仅符合中美两国民众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繁荣稳定。

本文来源安迅思网站。安迅思中国系上海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协会会员单位。

seo seo